自考本科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

发布时间:2024-12-06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既坚持又发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C、实践性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

10、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思想是B、辩证法思想

1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思想是B、唯物主义思想

1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D、客观实在性

16、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18、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D、相对性

19、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A、庸俗唯物主义

20、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A、对立统一规律

21、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2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4、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

2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D、一维性

2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27、时间和空间是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8、《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A、朴素辩证法观点

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0、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31、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3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34、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C、斗争性

3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3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3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3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实践观点

41、真理是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4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D、直接现实性

4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44、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45、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4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47、概念、判断、推理是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B、农民收割水稻

49、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社会实践

5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1、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2、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A、物质生产发展史

5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4、社会形态是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55、经济基础是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5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58、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社会基本矛盾

59、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60、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生产方式

61、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B、制造使用工具

6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3、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4、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65、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6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67、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6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9、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7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71、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D、剩余价值

7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B、利己主义

73、“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74、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是B、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75、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B、购买阶段

76、社会资本是A、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7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78、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79、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C、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80、垄断的形成是B、自由竞争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81、垄断利润是C、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82、垄断价格是指D、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83、金融资本是D、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资本   

8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D、参与制

85、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86、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C、欧洲联盟

87、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88、资产阶级造就的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是A、工人阶级

89、货币的本质是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90、剩余价值率是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91、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的是D、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92、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必须分割为A、利息和企业利润

9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劳动过程和B、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94、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D、商品资本

95、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9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7、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9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9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0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民主集中制

10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0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0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10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消灭利益差别

105、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06、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07、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面世的著作是B、《共产党宣言》

10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首要任务是B、 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10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民主集中制

110、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B、工农联盟

111、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112、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11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114、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统一性;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6.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简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8、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9、简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有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1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作用。

1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5、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16、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7、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内容。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8、简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9、简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0、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22、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24、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比例;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27、简述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28、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9、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的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

30、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的后果: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31、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它的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2、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就越慢。

2)生产资本的构成。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3、为什么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经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价格垄断企业并存,它们浙江爱你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3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越来越重要。

35、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主要有三种。(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36、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7、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38、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39、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它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如何?

1)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与统一。一方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40、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证明了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它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名词解释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是事物质与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38.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斗争性作为哲学范畴包括自然界、社会、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形式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基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主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内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外因: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有两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力标准: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群众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归纳起来,人的本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人对自身的意义,即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自由:就人的活动而言,自由表现为人的一种自主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这种自由是相对制约人类行为的必然性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