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进行“耐盐碱油菜与饲料油菜”专场授课,为来自新疆的120余名“头雁”学员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农业科技盛宴。
授课现场
课堂上,傅廷栋院士开篇直击新疆农业发展的“痛点”,指出新疆农业生产面临三大瓶颈:一是缺水干旱与耕地盐渍化严重,二是耕地质量差,三是饲料短缺。并强调道:“这些缺口与痛点,正是油菜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
针对新疆农业困境,傅廷栋院士系统阐述了耐盐碱油菜与饲料油菜的“破局之力”。他结合近十年与新疆石河子大学、新疆农科院等单位的合作研究成果,展示了耐盐碱油菜在改良盐碱地方面的显著效果。在新疆克拉玛依、喀什、巴楚等多地示范中,油菜也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改良能力。
随后,傅院士重点介绍了饲料油菜的多功能利用模式。北方“秋闲地”复种饲料油菜,产量高养分丰富,是优质饲草,饲喂肉牛、肉羊可显著提高增重率和繁殖性能,还能减少甲烷排放,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
授课中,傅廷栋院士通过结合大量实地案例与数据图表,来增进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其中,新疆巩留县陈长华的种植案例尤为让人印象深刻:陈长华同学在2024年参加华中农业大学的“头雁”培育,在听了傅院士的授课后,返乡进行实践,原本2024年秋播的55亩冬小麦因该地块盐碱重,2025年春,小麦未返青、死亡,在今年7月播种华油杂62,7日出苗、24日达四叶一心,油菜长势良好。这一“身边成功案例”让学员们倍感振奋。
在交流互动环节,学员李军平向院士详细介绍自家种植油菜的现状与困惑,傅廷栋院士耐心解答,并承诺华农油菜团队将在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加工利用等方面为新疆学员提供全方位支持。“这次院士讲堂干货满满,为我们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新疆,在盐碱地上“种”出新的希望。
交流互动现场
此次院士授课分享不仅为新疆“头雁”学员开拓了农业发展新视野,更搭建起科技与田间的桥梁。授课结束后,傅院士又与数名有返乡实践意愿的学员进行深度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傅院士针对新疆油菜种植的关键技术问题逐一解答,为当地实践提供精准指导。此次座谈成果显著,傅廷栋院士团队初步与新疆“头雁”学员明确多项帮扶指导内容,包括推进盐碱地改良技术落地应用、协助吐鲁番地区学员探索极端环境林下油菜种植实验、倡导山林地油菜种植与鹅等禽类养殖、旅游业融合模式,以及为部分学员免费提供油菜种子和支持开展试验田种植对比与后续推广工作等,致力于推进当地盐碱地改良、畜牧业升级及特色种植模式落地。华中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