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开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B)
A.文化现象
B.文化事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观念
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B)
A.和睦
B.统一
C.和平
D.友好
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D)
A.威胁与恐吓
B.和亲与共存
C.吞并与兼并
D.联合与融会
4.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A)
A.五六千年之久
B.四五千年之久
C.三四千年之久
D.二三千年之久
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文明形态和(D)
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
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
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B)
A.渔业
B.农业
C.林业
D.手工业
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B)
A.毫无关系
B.本末关系
C.交叉关系
D.大有关系
8.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C)
A.宋
B.元
C.明
D.清
9.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D)
A.市
B.集
C.庙市
D.墟
10.?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以下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C)
A.径、涂、畛、道、路
B.径、畛、涂、路、道
C.径、畛、涂、道、路
D.畛、涂、径、路、道
11.七巧板可以说明假设干重要的(B)
A.运算法那么
B.几何原理
C.力学原理
D.代数理论
12.以下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B.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13.以下有关“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A.始皇帝是秦政
B.天子自称“朕”
C命令称为“制”或“诏”
D.总揽天下大权
14.秦朝的中央“三公”是(B)
A.太师、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尚书、中书、门下
D.太尉、太常、太仆
15.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C)
A.开皇三年(583)
B.开皇十八年(598)
C.大业三年(607)
D.大业五年(609)
16.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C)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公
D.孔子
17.以下文献记载,表达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D)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上下与天地同流”
C.“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
18.“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C)
A.夏
B.商
C.西周
D.汉代
19.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C)
A.日神
B.月神
C.上帝
D.星神
20.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D)5-235
A.构
B.禘
C.尝
D.蒸
21.在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D)
A.周公
B.孔子
C.孟子
D.董仲舒
22.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D)
A.语族
B.语群
C.语支
D.语系
23.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C)
A.假名
B.谚文
C.字喃
D.汉字
24.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B)
A.陈寅恪
B.钱穆
C.陈独秀
D.胡适
25.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B)
A.四五十年代
B.五六十年代
C.六七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项选择、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以下关于“文”字的说法正确的有(ABCE)
A.“文”的本义是“错画”,即花纹
B.“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C.“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D.“文”字还有“演化”和“分化”的含义
E.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
27.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AD)
A.道家文化
B.儒家文化
C.法家文化
D.楚辞文学
E.杂家文化
28.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那么需要(AB)
A.“治心”
B.“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C.“为物不贰”
D.“生物不测”
E.“潜心静气”
29.以下选项中,表达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有(BCD)
A.天人合一,观物比德
B.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
C.以德为主,德刑并用
D.引经断狱,引经注律
E.以?道德经?作为断狱依据
30.以下选项属诞生礼俗的有(AC)
A.催生礼
B.洗三
C.满月礼
D.百日礼
E.抓周礼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31.狭义文化绪论-5
答: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2)狭义文化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2.?阿房宫赋?
答:
(1)杜牧的作品,其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描写了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2)?阿房宫赋?运用夸张的描写表现了历史上砍伐林木带来的恶果,对后世有指导意义。
33.分封制
答:
(1)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
(3)分封的目的是保卫周家的天下,分封下的国家大小不同、等级各异。
34.什伍里甲制度
答:
(1)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2)后代里甲制即由此开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3)国家通过这样的人身控制,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使帝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
35.仁爱孝悌
答:
(1)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局部,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2)在仁的丰富道德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
(3)与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儒家的仁爱思想呈现出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特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
(1)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2)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
37.简述中国文化根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答:
(1)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那么等等已经生成,并已形成相当稳定的观念体系,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
(2)在每一次中国开展和突破中,人们都能找到先秦文化的作用;
(3)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38.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答;
(1)祖师崇拜。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
(2)师徒传承。手工行业的技术传承是在师傅和徒弟之间进行的,徒弟入行、出行、拜师、出师,都有一套行规,不可逾越;
(3)行业禁忌。传统手工业有许多行业忌讳,反映了过去手工业生存艰难的另一面。
39.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答:
(1)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先进的选官制度,它为中国文官体制的建立与维持作出了重要奉献。
(2)科举考试的平等原那么扩大了政权的社会根底,从而保证了统一帝国的长期稳定。
(3)科举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专制王权效劳的制度,科举制的开展过程,即是人才选拔权力向帝王手中集中的过程。
40.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答:
从器物(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一一精神(价值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答:
(1)居住方式。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2)居住建筑格局。中国是长期的农业社会,从西同时代起,就形成了前院后屋或前园后室的居室风格,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生产;
(3)居住仪式。在中圉传统社会中,居室的文化含义从盖房起就显露出来了。
42.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答:
(1)第一个目标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2)第二个目标是“亲民”,人不仅自身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阔的民众;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
(3)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要到达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
(4)八大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黄冈科技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