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专科升本科教育理论考前真题

发布时间:2025-09-25

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卷(一)

本试卷共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答案】B

【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 下列不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传统教育三中心的是(    )。

A.教师中心

B.教材中心

C.课堂中心

D.学生中心

【答案】D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杜威提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

 

3. 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不包括(    )。

A.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C.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教师来实施的

D.学校教育能满足学生所有的发展需求

【答案】D

【解析】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由专职教师实施等,但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所有发展需求,个体发展还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

 

4. 我国现代学制中,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解析】1912-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5.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标志是(    )。

A.教书育人

B.为人师表

C.传授知识

D.发展智力

【答案】B

【解析】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标志,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6. 下列属于学科课程特点的是(    )。

A.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

B.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

C.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D.课程内容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答案】B

【解析】学科课程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强调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经验,注重兴趣和需要,内容灵活开放。

 

7.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B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模象、言语等直观手段,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清晰表象,从而掌握知识,运用直观教具符合该原则。

 

8.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答案】A

【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也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

 

9. 下列不属于班主任工作内容的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评定学生学业成绩

D.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

【答案】C

【解析】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是各科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不属于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工作包括了解学生、组织班集体、协调教育力量等。

 

10.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

【解析】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采用“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

 

11. 下列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

A.入学前的摸底测试

B.期中考试

C.期末考试

D.毕业考试

【答案】B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期中考试属于形成性评价;入学摸底测试是诊断性评价,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是终结性评价。

 

1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评价法

D.实际锻炼法

【答案】B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体现了该方法。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 教育目的即培养目标。

答案:错误。(2分)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对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4分)

14. 课程标准即教材。

答案:错误。(2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二者不能等同。(4分)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 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答案:(1)控制人口数量。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减少人口数量。(2分)

2)提高人口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手段,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口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2分)

3)改善人口结构。教育可以调整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城乡结构,促进人口合理流动。(2分)

4)促进人口迁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分)

16. 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答案:(1)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要对教育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2分)

2)热爱学生。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分)

3)为人师表。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2分)

4)团结协作。教师要与同事、家长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发展。(2分)

17. 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

答案:(1)导向性原则。德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分)

2)疏导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分)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德育要把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2分)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2分)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18.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某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了“校园创客空间”活动。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教室作为创客空间,配备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编程机器人等设备,并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和创作,如设计并打印创意模型、编写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运动等。在活动中,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自主解决问题。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问题】

1)该案例体现了哪些教育理念?

2)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答案:(1)该案例体现的教育理念包括: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主体理念(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主解决问题);实践育人理念(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能力);个性化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兴趣,因材施教)。(5分)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

① 创设创新环境和条件。如案例中学校开辟创客空间,配备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物质基础。(3分)

②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

③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学生自主设计创意模型、编写程序等。(2分)

④ 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如使用3D打印机、机器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2分)

 

 

第二部分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答案】B

【解析】观察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0. 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膝跳反射

B.眨眼反射

C.望梅止渴

D.婴儿吮吸反射

【答案】C

【解析】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是后天形成的。望梅止渴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婴儿吮吸反射都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

21. 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联觉

【答案】B

【解析】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黑色的字在白色的纸上更清晰(同时对比)、先吃甜的再吃酸的觉得更酸(继时对比)。

22. 短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约为(    )。

A.0.25~4秒

B.5~10秒

C.1分钟以内

D.1分钟以上

【答案】C

【解析】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瞬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0.25~4秒,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

23. 学生在学习中,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记忆方法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B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24.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照以往的思路去思考,这种现象称为(    )。

A.功能固着

B.思维定势

C.原型启发

D.迁移

【答案】B

【解析】思维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照以往思路思考,就是思维定势的体现,它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有时会阻碍问题解决。

25. 下列属于情绪的外部表现的是(    )。

A.心率变化

B.呼吸变化

C.面部表情

D.血压变化

【答案】C

【解析】情绪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面部表情是情绪最主要的外部表现;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属于情绪的生理唤醒。

26. 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

A.认识过程

B.情绪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

【答案】C

【解析】意志过程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体现了人的意识能动性。

27. 下列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动机

B.兴趣

C.记忆力

D.性格

【答案】C

【解析】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动机、兴趣、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

28. 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特征是(    )。

A.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善于交际

B.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忍耐性强

C.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

D.行为孤僻,敏感多疑,多愁善感

【答案】A

【解析】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B选项是黏液质的特征,C选项是胆汁质的特征,D选项是抑郁质的特征。

29. 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原则的是(    )。

A.平等原则

B.互利原则

C.尊重原则

D.服从原则

【答案】D

【解析】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平等原则、互利原则、尊重原则、诚信原则等;服从原则不属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0. 心理咨询中,通过改变患者对事物的不合理认知来改善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是(    )。

A.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疗法

C.认知疗法

D.人本主义疗法

【答案】C

【解析】认知疗法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通过改变患者对事物的不合理认知(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等)来改善其情绪和行为。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 遗忘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答案:(1)错误。(2分)

2)遗忘并非全是消极的心理现象。适度的遗忘可以减轻记忆负担,使个体能够集中精力记忆重要信息;同时,遗忘也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忘记一些无关信息,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提取有用信息。当然,对重要信息的遗忘是消极的,但不能因此否定遗忘的积极作用。(4分)

32. 性格决定命运。

答案:(1)错误。(2分)

2)性格对个体的发展和命运有重要影响,但不能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人际关系,但命运还受到环境、机遇、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性格只是影响命运的因素之一,而非决定性因素。(4分)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 简述注意的品质。

答案:(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如“一目十行”体现了注意广度大。(2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稳定性越好。(2分)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如边听课边记笔记。(2分)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如上完数学课再上语文课,能及时把注意转移到语文学习上。(2分)

34. 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答案:(1)产生的基础不同。情绪多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低级的态度体验;情感多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高级的态度体验。(2分)

2)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往往由具体情境引起,情境改变则情绪消失;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3分)

3)表现形式不同。情绪具有外显性、冲动性,表现较为强烈;情感具有内隐性、深沉性,表现较为含蓄。(3分)

35.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答案:(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如气质受遗传影响较大。(2分)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形成有塑造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2分)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如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2分)

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的态度、同学关系、校园文化等会影响人格发展,如教师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分)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 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如针对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开展科技类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动机。(3分)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通过讲述名人励志故事、开展理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培养其追求成功的愿望,如组织“我的理想”主题班会。(3分)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通过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先布置简单任务,逐步提高难度。(3分)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而不是能力或运气,让学生明白努力是成功的关键,如在评价学生时,强调其努力程度而非天赋。(3分)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设置悬念、提出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物理课上,通过演示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原理。(3分)

 湖北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