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学科综合水平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作物学学科综合水平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书考试大纲
第一章 作物生理学
第一节 生长和发育生理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
(二)作物生长和发育的相互关系
二、作物的生长生理
(一)作物的生长分析
(二)作物器官间的生长关系及其应用
三、作物的发育生理
(一)作物的发育分析
(二)作物对温度的感应——春化现象
(三)作物对光照的感应——光周期现象
(四)中国作物温光发育研究的新进展
四、作物的生育规律及其调控基本概念,研究概况,调控措施。
五、作物的激素生理和化学调控
(一)植物内源激素研究概况
(二)作物化学调控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水分生理
一、作物的水分状况指标及其测定
含水量,相对含水量,饱和亏缺,水势等。
二、作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与分配
(一)作物体内外水分运动的作用力
(二)作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与分配原则
三、作物水分的蒸腾与散失
1(一)作物水分蒸腾散失的调节
(二)作物蒸腾作用的周期性变化
(三)作物群体水分蒸腾规律
四、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
(一)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
(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种间和品种间差异
(三)影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
第三节 营养生理
一、作物的必需营养元素
(一)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类
(二)矿质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二)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因素
三、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同化、运输和分配
(一)对矿质元素的同化
(二)矿质元素的运输
(三)矿质元素的分配
(四)作物的营养平衡
四、植物矿质营养效率的遗传差异及其生理学特征
(一)植物养分效率及其基因型差异
(二)植物矿质营养基因型差异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
(三)根系分泌物与植物营养效率
第四节 光合和呼吸生理
一、作物光合作用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光合有效辐射
(二)太阳辐射能的反射、透射和漏射
(三)作物光合类型
2C3,C4,CAM,高光效。
(四)作物光合性能
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速率,呼吸消耗,光合产物的运转和
分配。
二、作物个体的光合生理
(一)单个叶片的光合作用
(二)田间条件下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三)作物单株的光合作用表现
三、作物群体的光合生理
(一)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与转化效率
(二)作物群体的结构和光分布
四、作物的呼吸作用与光合效率
(一)光呼吸与暗呼吸
(二)呼吸的量及其变化
(三)维持呼吸与生长呼吸
五、麦类作物和黍类作物的光合性能特点
(一)麦类作物和黍类作物光合性能的异同及其生态生理意义
(二)麦类作物和黍类作物光合器官细胞形态的异同及其生态生
理意义
第五节 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一、韧皮部运输
(一)同化物运输的方向
(二)韧皮部运输的物质
(三)同化物运输的速率
(四)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二、韧皮部的装载与卸载
三、同化物的分配规律
(一)同化物的分配方向
3(二)源库对同化物运输的影响
(三)外界条件对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
(四)整个生育期中干物质的分配
(五)生殖生长阶段同化物的分配
四、同化物的再利用
(一)生育期间同化物的再利用
(二)作物的收获指数
第六节 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作物成熟的概念
二、贮藏器官的形态建成
(一)贮藏器官的形成与发育
(二)贮藏器官的形态建成与同化物积累及品质的关系
(三)影响贮藏器官形态建成的环境条件
三、贮藏器官中同化产物的积累
(一)同化产物的积累特点
(二)植株光合特性与贮藏器官中同化产物的积累
(三)激素与贮藏器官的成熟
(四)影响贮藏器官同化产物积累的环境条件
四、主要贮藏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蔗糖)的合
成、积累与产品品质
(一)淀粉的合成、积累与产品品质
(二)蛋白质的合成、积累与产品品质
(三)脂肪的合成、积累与产品品质
(四)纤维素的合成、积累与产品品质
(五)蔗糖的合成、积累与产品品质
五、生殖器官的脱落与败育
(一)生殖器官脱落的生理机理
生理代谢,营养竞争,激素调节。
4(二)籽粒败育的生理机理
(三)环境条件对脱落和败育的影响
六、作物的衰老及其生理机理
(一)作物衰老的基本概念
(二)叶片衰老的表现
(三)根系衰老的表现
(四)作物整体衰老的机理及其生产意义
第七节 逆境生理
一、作物的逆境与抗逆性
(一)逆境的概念
(二)作物的抗逆性
二、作物的冷害、冻害与抗寒性
(一)冷害与抗冷性
(二)冻害与抗冻性
三、作物的高温危害与抗热性
(一)高温伤害
(二)植物抗热性的作用机理
四、作物的旱害与抗旱性
(一)干旱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二)作物干旱伤害的机理
(三)作物的抗旱性
五、作物盐害与抗盐性
(一)盐分过多对作物的伤害
(二)作物的抗盐性
第二章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农艺技术调控
一、作物及作物生产
(一)概念
5作物:广义作物、狭义作物、作物生产。
(二)作物生产
(三)作物的分类
1.按植物学系统进行分类
2.按作物生物学性状和生态特性分类
3.按农业生产特点进行分类
4.按植物学系统和用途相结合方法分类
二、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形成
(一)作物的产品器官和产品品质
(二)作物产量和收获指数
1.作物产量
2.收获指数
3.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形成
三、农作物形态建成及其应用
(一)作物的形态建成
1.作物营养器官的分化、生长及建成
2.作物生殖器官的分化、生长及建成
(1)禾本科作物幼穗分化发育及开花结实
(2)双子叶作物花芽分化及开花结实
(二)作物生育阶段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营养生长阶段
(1)营养器官生长对产量的影响
(2)营养器官生长状况的田间诊断
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1)不同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的长短
(2)并进生长阶段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3)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协调生长
3.生殖生长阶段
6(1)生殖器官生长与产量的形成
(2)生殖器官发育不良与退化
(三)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1.营养器官之间生长的相关性
(1)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的相关性
(2)根、茎(分枝、分蘖)和叶的同伸关系
2.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之间生长的相关性
(1)时间相关
(2)数量相关
3.作物器官生长相关性在生产中的应用
(1)器官同伸关系的应用
(2)叶龄模式在生产中的应用
四、作物高产群体建成及其调控
(一)群体和群体结构及其矛盾分析
1.群体概念及其与个体的辩证关系
2.群体结构及其矛盾分析
(二)合理的群体结构和群体光合特征
1.合理的群体结构
2.群体光合特征
3.影响群体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4.作物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三)源库关系
1.源:源是指光合产物或有机养料的供应。
2.库:库是指光合产品的贮存能力,积存器官。
3.流:源与库之间的输导系统是物质运输的渠道,即流。
4.源与库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对经济产量的影响
5.地上部和根系与源和库的关系
(四)作物高产群体的调控
71.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
(1)自动调节的概念
(2)自动调节的规律
(3)自动调节的机理
2.群体结构的人工调节
五、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一)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1.气候因子
2.土壤-地形因子
3.生物因子
4.植物化学因子
(二)环境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1.光照与作物生长
2.温度与作物生长
3.水分与作物生长
4.空气与作物生长
5.土壤条件与作物生长
6.生物及植物化学因素与作物生长
(三)农艺措施对作物环境因素的调节
作物-环境-措施的关系,农艺措施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几种主要作物的高产理论与实践
一、水稻高产理论与技术进展
(一)水稻高产基本理论与技术发展过程
1.水稻的发育特性理论
2.水稻群体合理动态结构
3.日本水稻施肥技术的发展
(1)全层施肥加穗肥的氮肥施用方法
(2)片仓式施法
8(3)深层追肥法
(4)“V”字形理论施肥法
4.“小、壮、高”栽培途径
5.“稀、少、平”高产栽培法
6.水稻叶龄模式
7.水稻品种源库栽培理论与技术
8.水稻群体质量栽培
(二)水稻高产途径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1.水稻高产途径
(1)稳穗争粒扩库容
(2)稳收获指数,增生物产量
(3)优化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
2.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1)培育壮秧
(2)合理确定基本苗
(3)合理施肥
(4)水的调控技术
(三)水稻高产理论与技术展望
1.稻米优质高产协调形成机理及其调控技术
2.高产水稻的根系建成规律
3.水稻进一步高产理论与技术
4.水稻栽培技术轻简化
5.高新技术的应用
二、小麦高产理论与技术发展
(一)小麦高产基本理论与技术发展过程
1.小麦的基本特征特性
2.提高小麦产量的基本途径
3.小麦高产理论(规律)的研究
9(1)田间茎层结构的研究
(2)合理动态群体结构的研究
(3)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4)器官相关及其措施(肥水)效应的研究
(5)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6)小麦计算机模拟与调控系统的研究
4.小麦产量形成及调控
(1)产量器官及产量在生产过程中的形成
(2)小麦的光能利用率
(3)小麦的收获指数
5.小麦结实期的源库关系
(1)关于源库关系
(2)开花后的 CO2同化与籽粒产量
(3)旗叶可作为源能力的重要标志
6.提高穗粒重的途径
(1)提高穗粒数的途径
(2)提高粒重的途径
(二)小麦高产栽培途径及其配套技术
1.小麦高产栽培多途径及其共性
2.几种典型高产栽培途径及其配套技术
(三)小麦高产理论与技术展望
1.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化控技术
2.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3.小麦更高产栽培
4.小麦增产潜力展望
三、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进展
(一)玉米高产基本理论与技术发展过程
1.玉米的基本特性
10(1)玉米的类型与特点
(2)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特点
(3)玉米群体光合特点
(4)叶片的分组与功能
2.中国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1)杂交制种突破为玉米高产栽培创造了条件
(2)耕作制度的改革促进玉米不同高产栽培方式
(3)合理密植增加群体光能利用与玉米产量
(4)穗分化及籽粒建成研究提供了进一步高产的途径
(5)源、库、流在玉米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二)玉米高产途径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1.普通常规高产栽培技术
2.吨粮田技术
3.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4.规范化栽培技术
(三)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展望
1.提高大田群体整齐度,建立高效群体
2.新技术的应用
(1)玉米化控的理论与技术
(2)化学除草技术
(3)种子包衣技术
3.玉米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4.优质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四、大豆高产理论与技术展望
(一)大豆高产基本理论与技术发展过程
1.大豆生育规律与生育调控
2.大豆抗逆生理研究与抗逆栽培措施
3.大豆根瘤菌与根瘤菌接种技术
114.大豆除草剂与大豆田除草
5.新型化肥研制与大豆施肥
6.种衣剂与大豆种子包衣
7.常规栽培技术的总结与新技术的创新
8.单一措施的研究向综合配套措施的转变
(二)大豆高产途径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1.几种主要高产栽培模式
2.主要高产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
(三)大豆高产理论与技术展望
1.大豆高产特异株型的创新与实践
2.窄垄密植理论与实践
3.建立大豆高光效生产系统
五、棉花高产基本理论与技术发展
(一)棉花高产基本理论与技术发展过程
1.中国棉田种植制度的改革
2.促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改革
(1)育苗移栽理论与技术
(2)地膜覆盖栽培理论与技术
(3)移栽地膜棉栽培理论与技术
3.棉花叶龄模式
4.系统化控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棉花高产途径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1.棉花高产途径
(1)矮、密、早栽培途径
(2)小、壮、高栽培途径
(3)规范化栽培途径
2.棉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1)培育壮苗
12(2)适期移栽、确定合理密度
(3)合理施肥
(4)系统化控技术
(三)棉花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展望
1.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和相应配套技术
2.棉花机械化栽培和简化栽培的理论与技术
3.棉田高效立体种植的理论与技术
4.抗逆品种的应用及相应配套技术
(1)抗病虫品种及相应配套技术
(2)抗逆栽培技术
六、油菜高产理论与技术进展
(一)油菜高产基本理论与技术发展过程
1.油菜的分类及杂交,优质油菜的特性
2.油菜的抗性生理
3.油菜的营养特性及施肥
4.油菜的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积累
5.影响油菜种子含油量的因素
(二)油菜高产途径及其配套高产技术
1.油菜的产量构成与栽培模式
2.冬发和秋发的意义和配套措施
3.油菜的收获指数和提高途径
(三)油菜高产理论与技术展望
1.杂交优质油菜高产生理及高产优质品种计算机模拟优化配套栽
培
2.各种营养元素在油菜产量品质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施用方
法
3.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和施用
4.提高油菜收获指数的可能途径
13第三节 现代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
一、作物安全高产的化控栽培工程
(一)我国农作物化学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
1.作物化学控制的基本概念
2.生物信息调控在作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3.我国农作物化学控制技术的三种应用模式
(二)生物信息调控与品种遗传潜力充分表达和抗逆潜能的发挥
1.整株水平激素系统调控与诱导作物器官的良好发育和提高生理
功能
2.提高作物“免疫”功能和抗逆性的潜力
(三)农作物安全高产化学控制工程的构建原理
1.21 世纪的作物高产技术体系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
2.作物高产栽培化控工程的构建原理
二、作物信息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
(一)信息栽培的概念
1.传统栽培技术的特点
2.信息栽培技术的特征
3.信息栽培与传统栽培的联系和区别
(二)几类主要的信息栽培理论与技术
1.作物栽培专家系统
(1)作物栽培专家系统的技术原理
(2)作物栽培专家系统技术的长处与薄弱点
(3)作物栽培专家系统的应用概况
2.作物栽培统计函数系统
(1)作物栽培统计函数系统的技术原理
(2)作物栽培统计函数系统技术的长处与薄弱点
(3)作物栽培统计函数系统的应用概况
3.作物栽培模型模拟系统
14(1)作物栽培模型模拟系统的技术原理
(2)作物栽培模型模拟系统技术的长处与薄弱点
(3)作物栽培模型模拟系统的应用概况
4.作物栽培神经网络系统
(1)作物栽培神经网络系统的技术原理
(2)作物栽培神经网络系统技术的长处与薄弱点
(3)作物栽培神经网络系统的应用概况
5.作物全息栽培系统
(1)作物全息栽培系统的技术原理
(2)作物全息栽培系统技术的长处与薄弱点
(3)作物全息栽培系统的应用概况
6.精确农业技术系统
(1)精确农业的概念
(2)精确农业的技术特征
(3)精确农业技术的应用概况
(三)信息栽培技术发展前景
三、作物高产高效持续生产研究进展
(一)作物节水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进展
1.我国水资源状况及节水高产途径
2.农艺节水范例——吴桥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二)作物节肥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进展
(三)作物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免耕覆盖栽培技术
(四)环境保护下作物持续高产理论与技术进展
第三章 作物生态学
第一节 绪论
作物生态学定义、内容及研究方法。
15第二节 环境因素与作物生产
一、太阳辐射与作物生产
(一)有关太阳辐射的基本概念
(二)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光与作物分布
二、温度条件与作物生产
(一)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二)温度时空变化对作物生产和分布的影响
(三)不同作物的温度适应性及分布
三、水分条件与作物生产
(一)作物水分的有关概念
(二)水分对作物生育与分布的影响
(三)我国的降水分布及干湿分类
四、风和 CO2 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五、土壤、地势、地形条件与作物生产
(一)土壤条件与作物生产
(二)地势与作物生产
(三)地形与作物分布
第三节 作物生态适应性与分布
一、作物生态适应性与作物分布原理
(一)作物生态适应性概念
(二)作物生态适应性分级
(三)忍性定律与耐性定律
(四)作物分布原理
二、各类作物生态适应性与分布
(一)粮食作物
(二)棉花
(三)油料作物
16(四)糖料作物
(五)烟草
(六)果树
(七)蔬菜作物
第四节 作物生态地理
一、世界作物生态地理
(一)世界气候分类
(二)中纬度温带、亚热带的作物生态地理
(三)低纬度热带作物生态地理
二、中国作物生态地理
(一)气候条件
(二)植被土壤特征
(三)作物生态地理
第五节 种群与群落生态及其应用
一、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二)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三)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
(四)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应用
二、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二)群落的结构
(三)群落中的生态位
(四)群落的演替
三、作物复合群体
(一)复合群体类型
(二)复合群体的竞争与互补
(三)复合群体的合理调控
17第四章 耕作制度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节 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
一、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常年耕作制
(四)集约耕作制
三、世界耕作制度研究进展
(一)东方集约农业
(二)西方商品性集约农业
(三)西方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