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1
一、单项选择题(请根据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选项。每题4分,共24分)
1.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chì)造 翠幄(wò) 宸(chén)翰 笑靥(yàn)
B. 炮烙(lào) 商贾(gǔ) 歆(xīn)享 栈(zhàn)道
C. 扪参(shēn) 猿猱(náo) 跬(kuǐ)步 迁谪(zhé)
D. 藩(pān)篱 蜕(tuì)皮 曳(yè)兵 鸡豚(tún)
【答案】C
【解析】A项,笑靥yè,B项,炮烙luò,D项,藩篱fā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戳穿 力挽狂澜 暧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疾俗
【答案】A
【解析】B项“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意指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会”与“汇”读音完全一样,也都有“聚合”的意思,但“汇”指水的汇合,如“百川所汇”“汇成江河”。而“融会贯通”的“会”,是“理解”“懂得”的意思。C项“气慨”应为“气概”,意指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这里的“概”指“气度神情”。而“慨”指“愤激”“感慨”“慷慨”,均与心理活动有关。D项“凋蔽”应为“凋敝”,意指生活困苦或事业衰败,如“民生凋敝”“百业凋敝”等。“敝”本指破旧、破烂,引申为衰败。而“蔽”是遮盖、挡住的意思,如“掩蔽”“衣不蔽体”“浮云蔽日”“蔽塞”等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遇到难题时,我们应该多听听他人的建议,择善而从,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B.曹文轩问鼎世界儿童文学最高荣誉——国际安徒生奖。这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也是中国文学多年发展指日可待的结果。
C.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D.中国历来不乏出色的工匠,如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成鸟的鲁班……他们不仅是工艺纯熟
的技者,还是明法通道的智者。
【答案】B
【解析】“指日可待”指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本句中指已经实现,所以不合句意。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国气象专家在说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未 暖冬的明确标准。定义中“比多年平均值明显偏高”只是一个 的标准,而究竟高出多少,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尽管各地的“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人的腐败使然,
人们又叫“豆腐渣”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豆腐渣”工程, 要严格质量管理, 要在反腐败上下功夫。
A.①制定 定量 ②因此 既/又
B.①制订 定性 ②所以 不仅/还
C.①制定 定性 ②因此 不仅/还
D.①制订 定量 ②所以 既/又
【答案】C
【解析】①“制订”是创制拟定的意思,如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而“制定”则是定出法规、计划等,依据文意应选“制定”。“定性”是指对犯有错误或罪行的人确定其问题的性质或测定物质包含哪些成分及性质;“定量”则是测定物质所包含成分的数量,据文意应选“定性”。②“因此”是因为这个,表解说原因,“所以”是直接表结果,且最好与“因为”呼应。故选“因此”。“不仅……还”表递进,“既……又”表并列,本句表意重心在后半句,故用“不仅/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西藏婴幼儿死亡率大幅减少,人均寿命不断提高,西藏总人口已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70万人。
B.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犹如置身于《红楼梦》的情境之中。
C.针对舆论反映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植入广告过度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指出,能否打击盗版是降低电影制作成本、避免广告过度植入的有效途径。
D.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答案】B
【解析】A.主语“死亡率”不能与谓语“减少”搭配,“减少”应改为“降低”。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D.动词“具有”和宾语“享受”不能搭配,可以将“享受”改为“特色”。
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
【答案】C
【解析】由“这个信念”和“必定有种信念驱使我们”可知⑤在②句后,由“在古代”和“可是发展到现代”可以推知④在①后,排除A、B,由于①句中有“这个信念”,如果放在句首代词的指代无法落实,所以排除D。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列文章,选出合适的选项。(每题4分,共16分)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史军
在动物世界里有没有相应的解毒办法呢?当然有。学会挑选食物,是对抗植物毒素的有效做法。只要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颈鹿并不会在一棵金合欢树上吃太久,很快它们就会移动到下一棵树。因为,如果只吃一棵金合欢树的叶子,很容易引起中毒。因为金合欢会“通风报信”。
金合欢含有特殊的化学武器——单宁。在通常情况下,树叶中的单宁含量并不高,毕竟合成单宁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长颈鹿在啃食树叶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这些乙烯被金合欢感应到,接着金合欢就会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过量的单宁会影响到长颈鹿的消化系统,降低它们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说到挑选食物,还有一个出名的例子,那就是在澳洲的桉树林中生活的动物,可能你已经猜到了,这个动物就是树袋熊(考拉)。桉树叶子是考拉的主要食物,但是并非是棵桉树,考拉都会吃。在澳大利亚分布着300多种桉树,但是考拉仅仅热衷于吃其中的三种桉树的叶子,分别是小帽桉、细叶桉和赤桉。
考拉如此挑选食物是有原因的。桉树可以说是将化学防御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植物之一。中国南方大片的桉树林根本不需要喷洒农药控制虫害,因为几乎没有动物能够解除桉树的防御武器。桉树叶片中含有大量的桉叶油,桉叶油中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有着特别的刺激性气味。虽然稀释过后的桉叶油也可以作为香精添加到人类的食品当中,但在高剂量下,桉叶油仍然有毒。对于食草动物而言,桉树叶是种“只可远观”的能源宝库。
桉树毕竟是桉树,即便是桉叶油含量稍低,但是终归是有中毒风险的。为了应对这种高毒性低热量的食物,考拉的应对策略就是少吃多消化。一只成年考拉每天最多会吃下 400 克的桉树叶。
考拉会细嚼慢咽,尽可能地避免快速摄入大量的毒素。考拉的进餐时间通常为4-6小时。考拉吃下去的桉树叶,进入胃肠道之后,其中活跃的微生物不仅能将叶片中的纤维素转化为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更可以分解其中的毒素,避免中毒。而考拉的这种做法显然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节能”,毕竟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依赖于这半斤八两的桉树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考拉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量进行剧烈运动,只能选择慢吞吞地生活。
要说到解毒能力,马铃薯甲虫必然是能数得着的狠角色。1824年,科学家首次在美国落基山脉东坡发现了这种甲虫,谁也没想到这种生活在野生杂草刺萼龙葵上的小小甲虫,最终变成了人类农业生产的噩梦。这种虫子也被称为“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目前,马铃薯甲虫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的主要马铃薯产区,成为农田一霸。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马铃薯的茎叶绝对不是什么好食物,因为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说这些物质可以让动物闻风丧胆一点都不为过。首先,龙葵素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大量累积,以致胆碱能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中毒症状。再者,龙葵素还能与生物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导致生物膜穿孔,引起膜结构破裂。当龙葵素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破坏胃肠道、肝脏等体内脏器的细胞结构。高剂量的龙葵素由于其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
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马铃薯甲虫体内拥有高效的解毒体系。在马铃薯甲虫体内活跃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这类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更重要的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到今天人类手中的大多数农药已经无法对付来势汹汹的甲虫大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用量最多的农药之一,但是对于马铃薯甲虫而言,这些农药几乎已经变成了饮料。就连新型的Bt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类农药在对付马铃薯甲虫的时候也显现出了颓势。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风报信”在文中指金合欢在感受到大量乙烯后,就会主动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只可远观”在文中指食草动物因桉叶油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一般不敢食用桉树叶。
C.“节能”在文中指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
D.“噩梦”在文中指马铃薯甲虫因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和抗药能力强对农业影响很大。
【答案】C
【解析】根据原文意思,应该是考拉食用的桉树叶较少,因而提供的能量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这就决定了考拉需要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而不是“考拉选择慢吞吞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能量,以减少食用桉树叶的数量”。C项因果倒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中含有的单宁一旦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降低动物的消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
B.考拉采用少吃多消化的进食方式,成功地稀释分解了桉树叶中含有的有毒成分,避免中毒。
C.马铃薯的茎叶中富含以龙葵素为主的生物碱,这种物质能够保护它不被大多数动物啃食。
D.马铃薯甲虫体内的解毒体系,能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
【答案】A
【解析】原文是说“过量的单宁”对动物有害,并非只要单宁进入动物的消化系统就会出现中毒的结果。A项说法过于绝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颈鹿、树袋熊等动物采用挑选食物的方式来对抗植物毒素,都能通过稀释毒素来降低中毒的风险。
B.桉树分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桉叶素来抵御动物的侵害,很多动物都难以解除桉树的这一防御武器。
C.龙葵素既可以引起胃肠肌肉痉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中毒症状,也能引起生物膜结构破裂。
D.马铃薯甲虫对各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新型的Bt蛋白类农药也难以将它彻底杀灭。
【答案】C
【解析】A项张冠李戴,文中只提到树袋熊稀释毒素,并没有说长颈鹿也是这样。B项无中主有,原文并没有信息提到桉树释放桉叶素目的是抵御侵害。D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马铃薯甲虫对多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并非“对各种农药都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4.下列关于文中动物与植物毒素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合欢树在被长颈鹿啃食时,会通过释放乙烯提高叶片中的单宁含量。
B. 桉树叶片中的桉叶油在高剂量下对食草动物有毒,稀释后可作食品香精。
C. 马铃薯甲虫体内的细胞色素 P450 酶能直接分解龙葵素,使其失去毒性。
D. 考拉依赖胃肠道中的微生物分解桉叶毒素,同时通过减少活动降低能耗。
【答案】C
【解析】原文指出马铃薯甲虫体内的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统“可以促使氧气与有机物结合,从而改变有机物的性质和活性”,而非“直接分解龙葵素”。“改变性质和活性” 是间接解毒,与“直接分解”表述不符。
2、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第1、2、3题各6分,第4题7分,共25分)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浑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踅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掉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有删改)
1.文章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 作‘发扬国光’。”请赏析这句话。
【参考答案】“大师”“发扬国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所谓的大师以发扬国光为名,实际上是讨好外国人的行径。“捧”和“挂”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一副卑躬屈膝的嘴脸,讽刺了当时国民政府媚外求荣的奴性。
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阐明拿来主义的含义,即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需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主动选择。(2)承上启下,由“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过渡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3.“大宅子”“鱼翅”“鸦片”“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代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喻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姨太太”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糟粕。(2)运用了比喻论证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
4.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将“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对比,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对比论证的作用。
【参考答案】 “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对比:(1)凸显立场对立:通过“送去”(主动谄媚外送文化)与“拿来”(主动挑选吸收)的行为对比,鲜明揭示两种文化态度的本质差异——前者是自卑、妥协的文化输出,后者是自信、理性的文化选择。(2)强化论证逻辑:先破后立,以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如“子孙讨残羹冷炙”)为基础,自然引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使论点更具说服力。
三、古代诗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第1、2题各4分,第3题8分,共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便要还家(邀请)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望的地方)
C. 处处志之(做标记)
D. 后遂无问津者(渡口,指探访)
【答案】B
【解析】“绝境” 为古今异义,译为 “与世隔绝的地方”。
(2)下列句中 “乃” 的用法与 “乃不知有汉” 中 “乃” 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渔人,乃大惊
B. 蒙乃始就学
C. 乃悟前狼假寐
D.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答案】D
【解析】D 项与例句中“乃”均为“竟然”;A、B、C 项 “乃” 译为“于是、就”。
(3)翻译下列语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答案】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答案】(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2.阅读古诗,完成题目。(第1题4分,第2题5分,共9分)
孤桐
(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要像孤桐一样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2)简要分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一句运用的抒情方法和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用典抒怀。作者在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作成五弦琴。作者借此典故,歌颂为民解除痛苦而献身的无私精神。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人类生命的等级之所以高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灵,就在于人能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达·芬奇说:“度过有意义之一天,则带来香甜之睡眠;度过有意义之一生,则带来幸福之长眠。”人,应该有这样的生命信念和生命追求。
材料二:《吕氏春秋》:“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参考范文】
追寻生命的价值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人生如月,盈亏有间。在人生短短数十春秋中,怎样才能找到生命的坐标、实现生命的价值,成为一代代人不懈探究的难题。然而,当庄子坦言“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时,当岳飞高歌“八千里路云和月”时当文天祥叹惋“零丁洋里叹伶仃”时,答案已经不再难寻。不错,人生在世,沧桑几许,幸福几何,为的不是虚幻的物质享受,而是能在历史长河中掬一捧水,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回首千年,浩浩荡荡的汨罗江畔留下了一位智者远去的背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屈原纵身一跃,在一片昏暗污浊的世界里,投下了闪亮的光辉。再弱的光也是黑暗中一把锋利的匕首。屈原正道直行,于污浊之中洗尽铅华,实现了生命的终极价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手执铜琶铁板叩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被贬黄州,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被贬苏州,他吟唱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面对苦难,他“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奸邪,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只留下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世事变迁,苏轼用宽如大海的胸襟写下了生命最闪耀的诗篇。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而是要追寻生命的价值,找回灵魂的所在。只有努力地去追求,去拼搏,你的人生才不会黯淡无光,你的青春才不会就此凋零灿烂的生命之花只为那些不懈追寻自我价值的人而开放。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谭嗣同的慷慨激昂,鲁迅的明察秋毫,人生的方向有多种,人生的目标有多样,不论沧海桑田,岁月更替,人生的主旋律都不会改变,那就是——为人生的价值而奋斗。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你需要做的不只是欣赏沿途奇妙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寻求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事业。茫茫世界,气象万千,总有一些东西要你去追寻,去铭记历史的长河无声地流淌,仍在诉说着那些催人奋进的故事……
湖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